瓷器村食堂的故事

Source 1 Source 2

瓷器村有一家饭店,每顿饭只收 1 分钱的饭费。我在这家饭店工作多年,目睹了许多离奇的故事,今天要讲给你听,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一. 公益食堂

这家饭店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生产队的食堂,主要靠生产队拨款维持运转。村民们每顿饭只要交 1 分钱的饭费就可以随便吃。当然饭菜也很简单,就是萝卜白菜馒头。

生产队领导曾经教导我们:「食堂是公益机构,要体现公益性。食堂职工要履行『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我们一直把这些教诲铭记在心。有的村民连 1 分钱的饭费都交不起,我们就让他进来白吃;食堂门口经常有乞讨者,我们就从后厨给他们拿饭吃。

反正这些都会由生产队给买单。就这样,我们食堂的口碑一直很好。由于我们工作时都穿着白大褂,甚至有人称我们为「白衣天使」。

到了八十年代,食堂归村委会管理。虽然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 5 角,但村委会给食堂足额补贴,所以村民们一直享受着「1 分钱吃饱」的优惠价,食堂职工也一直在履行着「救饥扶饿」的神圣职责。

二. 聪明绝顶的村长

九十年代初,村长说,村委会的平房太寒酸了,要盖一座办公大楼。村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负责基建的村长小舅子和负责后勤的村长表弟更是热烈欢呼。

村委会的分支机构很多,有犁地部、播种部、浇水部、收割部、打场部、拾荒部、养猪部、喂猪部、杀猪部、卖猪部……等等,按照每人 400 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计算,至少要盖 80 层大楼。可是钱从哪里来呢?

村里开会研究了三天三夜,最后,聪明绝顶的村长想出了一个聪明绝顶的办法:把食堂改名为「瓷器饭店」,也就是「市场化」;村委会只给食堂拨款 40%,让食堂自筹 60%。所谓「自筹」,就是让食堂向吃饭的村民收钱。这样,就可以减轻村里的财政负担,省出盖大楼的钱。

村委会的会计算了算帐,说道:「现在每顿饭的平均成本是 3 元,村里补贴 1.2 元,食堂只要把饭费从 1 分涨到 1.8 元就可以了。我散会之后就去安排。」

村长瞪了会计一眼,喝斥道:「你脑子有毛病吗?现在村民们本来就对物价敏感,村委会要是宣布把饭费涨到原来的 180 倍,村民们还不把村委会砸了?」

会计说:「那咋办?不涨饭费,食堂靠啥自筹资金?」

村长笑了笑,说道:「我自有办法!」

三. 以餐具养食堂

第二天,瓷器村村委会发布了一份名为《以餐具养食堂》的红头文件。文件规定,为解决公立食堂经费不足的问题,现允许食堂向顾客收取「餐具费」。餐具费的收入,将用于弥补饭费收入的不足。

从此以后,村民们到食堂吃饭,除了支付 1 分钱的饭费以外,还要支付 1 至 5 元的「餐具费」。「1 分钱吃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纷纷议论:「村委会控制了饭费的上涨,真是亲民爱民!食堂加收了餐具费,真是贪得无厌!」

九十年代,瓷器村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村委会陆续购买了 18 辆奔驰、18 辆广本、18 辆帕萨特,村长包养了两个小媳妇,还把儿子送到河对岸的阿麦瑞克村上学。其他村子受了灾,村委会慷慨捐款。村干部的工资,也一次又一次地上涨。

当然,村民们不知道,村委会对食堂的拨款比例却是逐年减少的。到了 1998 年,拨款比例下降到了 10%。这 10% 的拨款,还经常无法按时到位,有时还会被村委会赖帐不给。这时的「瓷器饭店」,虽然对外还宣称是「公立食堂」,但实际上已经跟自负盈亏的私营饭店相差无几了。

这期间,村委会也觉得 1 分钱的饭费实在是低得可笑,于是也给上调了几次。1998 年,饭费调到了 2 元。但是,这时的饭菜档次也提高了很多,物价也涨了很多,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 5 元至 20 元,饭费加上餐具费收入仍然不足以收回成本。

食堂没办法,只好采购了一些中高档餐具,以便提高「餐具费」收入,用于弥补饭菜的亏损。此外,食堂还引进了南非鲍、澳洲龙虾、神户牛肉等高档菜,这些菜可以在 2 元饭费之外单独定价,卖到上百元,既可以满足高端顾客的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四. 四个难题

2000 年,村委会的会计奉命对食堂进行调查,发现了几个问题,汇报给了村长。

第一个问题:随着物价的上涨和食谱的更新,每顿饭的成本已经涨到了 10 至 30 元。但是,按村委会的定价,饭费仍然只能收 2 元钱。即使加上餐具费和少量高档菜的收入,食堂仍然是亏损的。照这样下去,食堂就会倒闭。如果食堂倒闭了,村民们没处吃饭,就会来找村委会算帐。如何避免食堂倒闭?

第二个问题:随着村民的餐饮需求的增长,食堂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但是,食堂的职工编制没有增加。因此,食堂现有职工不得不长期、常态超负荷工作。他们每天凌晨 3 点就要上班,晚上 23 点才能下班。

遇到吃夜宵吃到后半夜的顾客,他们只能强打精神,加班奉陪。增加了的这部分工作量,不是靠增加人员来完成的,而是靠现有职工无偿加班、放弃节假日、牺牲个人权益来完成的。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三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中,餐饮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餐饮已经变成了一门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一个人要想当厨师、服务员,先要以高分考入大学,读 5 年本科,其中大部分人又读了 3 年硕士,厨师长、厨师、领班等职位甚至只录用博士。新职工在正式工作前,要经过漫长、艰苦、低薪的见习期和轮转期,从摘菜、刷碗、拖地、端盘子做起。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终生都要进修、学习、钻研,紧追餐饮行业前沿,才能胜任工作、保住饭碗。

顾客对饭菜的口味、色泽、形态、火候、营养、卫生、充饥能力、刀工精度、数量精度等方面以及配套服务的要求非常高,食堂职工必须遵循复杂而严格的技术标准,精工细作,精心服务;一旦出现疏漏,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定罪判刑。

因此,食堂职工的工作难度、工作量、心理压力和从业风险都比较大。食堂职工的付出显著超过了其他大部分职业,但是,食堂职工的工资标准却并不高。食堂职工对此有意见,如何平息?

第四个问题:村民们缴纳了沉重的税赋,却不能享受「1 分钱吃饱」的福利待遇,每顿饭除了要花 2 元饭费以外,还要花几元、几十元的餐具费。如果想吃鲍鱼、龙虾,还要花成百上千元。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贵」。

食堂的职工、灶位、桌位、餐具等资源都比较紧张。在高峰时段,前来吃饭的村民甚至会找不到桌位,上菜速度也会变慢。因此村民们纷纷抱怨「吃饭难」。如果村民们发现「吃饭贵」和「吃饭难」是由村委会缩减食堂拨款引起的,就会责怪村委会。如何避免村民们发现?

村长听完这四个问题,一言不发,只顾眯着眼睛抽烟。会计不敢多嘴,也只是一言不发地看着村长。等到一袋烟抽完了,村长才转过头来,问会计:「你说,食堂的职工是人还是神?」

会计弄不清村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道:「当……当然是人,不是神,怎么啦?」村长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好!只要他们是人,不是神,就好办了。」

村长显然已经有了一个好办法!

五. 一箭四雕

第二天下午,被村长派去食堂查账的会计兴冲冲地跑回来,向村长报告:「查到了!我查到了!」

村长说:「别着急,坐下慢慢说。」

会计坐下,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我仔细审查了食堂的餐具帐目,终于发现,他们在采购鲍鱼的时候收取了供应商的 1000 元回扣。其中 500 元用于购买消毒柜,100 元用于维修灶具,100 元用于更换灯泡、水龙头;给几名干部和厨师长每人发了 30 元的奖金;最后给厨师和服务员补发了上月拖欠的工资,每人 5 至 10 元不等。」

听完汇报,村长狡黠地笑了:「好啊!我就知道,他们是人,不是神!」

会计不明白,就问村长:「您这是什么意思?」

村长说:「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不可能凭空变出米面肉菜、水电煤气、桌椅碗筷。如果没有拨款,他们就只能靠歪门邪道来维持食堂运转。他们不是神仙,所以他们忍不住疾苦清贫、高付出、低回报,他们会自己设法用歪门邪道来弥补收入。」

会计讪讪地问:「那,咱们村里是不是要严查一下,刹刹他们的歪门邪道?」

村长斩钉截铁地说道:「不!我就是要让他们搞歪门邪道!」

会计纳闷了,问村长:「为什么?」

村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亏你跟了我这么多年,怎么还是不开窍啊?你昨天说的四个问题,第一是食堂入不敷出,第二是职工又苦又累,第三是职工收入微薄,第四是村民吃饭贵、吃饭难。你说,这四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会计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我知道!食堂入不敷出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少,又不允许食堂涨价;食堂职工又苦又累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编制太少,食堂又没钱雇临时工;食堂职工收入微薄是因为村里给食堂定的工资标准太低;村民吃饭贵,是因为村里给食堂拨款少,食堂只能向村民收钱,村民跟以前的『1 分钱吃饱』比较,觉得现在吃饭贵;村民吃饭难,是因为村里给食堂的拨款和编制少,食堂建设和人员不足。」

村长说:「不错,你这个会计还算没白当。那你说,这四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谁的责任?」

会计张口刚想说,又给咽回去了。

村长厉声问道:「你说,是谁的责任?」

会计诚惶诚恐地看着村长,结结巴巴地答道:「是、是、是村委会的责任……」

村长冷笑了两声,干笑了两声,又大笑了两声,最后和颜悦色地对会计说:「你答对了。但是,我要让全村人都相信,这是食堂职工的责任!」

会计纳闷地问:「怎么让他们相信呢?」

村长说:「就是要让食堂搞歪门邪道!村委会表面上要打击回扣,但实际上要纵容甚至鼓励食堂从供应商手里拿回扣!」

村长接着讲道:回扣可是个好东西。

第一,回扣给食堂提供了资金来源,弥补了饭费价格过低和拨款不足造成的亏损,维持了食堂运转,掩盖了村里拨款不足的事实。

第二,回扣可以用来给职工发工资奖金,安抚职工队伍,让他们忘记辛苦劳累,甘心做牛做马,卖命加班劳动。

第三,按照村民们的一般观念,「回扣」肯定是非正义的。

村民们一听说食堂收了回扣,肯定会非常痛恨食堂,于是就把眼光全都盯在食堂职工身上,向他们发泄怨恨,就不会找咱们村委会的麻烦了;同时,村委会隔三差五地假装打击一下回扣,还会赢得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样,你昨天所说的四个问题就全都解决了,村委会还不用花一分钱!

会计的嘴巴张得老大,半天才回过神来,赞叹道:「村长,您真是太高明了!这是一箭四雕啊!」

六. 发动村民斗食堂

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瓷器村办公大楼的第 44 层,4444 房间,正在召开「瓷器村宣传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村长亲自主持,广播站站长、板报组组长、标语队队长、治保会主任等人参加了会议。

村长指示,在今后针对食堂的宣传报道中,要掌握几个「混淆」。

第一,要混淆「被动避害」和「主动趋利」。食堂如果没有供应商回扣、高档餐具的餐具费、高档饭菜的饭费等收入,只靠拨款和 2 元饭费,根本不可能维持运转。食堂的厨师、服务员如果不向顾客推荐高档餐具和高档饭菜,就拿不到工资,久之则被辞退。

食堂不可能坐等倒闭,职工不可能坐等辞退,因此他们主要是在执行政策、被动避害、维持生计。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他们是在主动趋利、利用专业技术进行敛财致富,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二,要混淆「合理收入」和「暴利收入」。从行业的技术含量、难度、风险、工作量、付出代价等方面来衡量,食堂职工的合理收入水平应在 1000 元左右,但现在大多数职工即使加上回扣工资也只能拿到 600 元。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抹杀这个行业的特殊性,用低学历、低技术、低难度、低风险、低劳动强度的职业的低微收入水平与之做比较,充分利用村民们「患不均」的心理,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拿 600 元就是暴利,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职工的仇恨。

第三,要混淆「府败领导」和「普通职工」。在食堂里,确实有些领导,依靠回扣拿到了每月数千元的暴利收入,但这部分人的比例在 1% 以下。实际上,99% 的普通职工拿着偏低的工资,却在加班加点、受苦受累、牺牲奉献。

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们认为,所有食堂职工都依靠回扣拿到了暴利收入,都富得流油,都有八套房、十辆车、一百个小老婆,以激发村民们对他们的仇恨。

第四,要混淆「正当的高价账单」和「不正当的高价账单」。有些高档饭菜本来就应该是高价,但在宣传报道时,必须淡化饭菜本身的档次和价值,而要强调账单上的高额数字,让村民们认为食堂在宰人,以激发村民们对食堂的仇恨。

村长最后总结道:「食堂职工都是普通人,必然会带有普通人的各种缺点。你们要细心挖掘,将小事扩大化,将个案普遍化,将鸡毛蒜皮上纲上线,让村民们认为食堂职工都是十恶不赦的大贪屋犯、大杀人犯、大渎职犯。

顾客与食堂发生纠纷时,你们要大篇幅报道顾客的声音,尤其要用浓墨重彩渲染顾客多么悲惨、痛苦、无助,同时,要少报道或者不报道食堂的声音,不给食堂任何辩解的机会。

要抢在事实查清之前,先行认定食堂职工一定有罪,先行认定顾客一定有冤。要通过『一言堂』式的报道,把食堂彻底批倒、斗臭。

等到食堂的负面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他们的正当做法也会被怀疑为营私牟利,他们的好心好意也会被怀疑为驴肝肺,村民们将再也听不进他们的澄清辩解,他们一张嘴就会被村民们视为狡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加班加点、吃苦受累、牺牲奉献更是会被完全忽略。

村民们会认为,『吃饭贵』『吃饭难』是食堂职工造成的!」

从此以后,揭批食堂和食堂职工的新闻报道就没有停歇过,每隔一两年还会掀起一次高潮。

七. 两千元的馒头

2008 年的某一天,村民张三到食堂吃馒头,咬了一口,就抱怨道:「一点味都没有!来个水煮鱼!」服务员端上水煮鱼,张三吃了一口,又说道:「太辣了,没法吃!拿菜谱来!」服务员拿来菜谱,张三点了一只 1200 元的龙虾和一瓶 1000 元的茅台。

酒足饭饱之后,张三叫服务员结帐。服务员拿来账单,一共是 2235 元。张三跳了起来:「什么?这么贵?你们想钱想疯了?」

第二天,瓷器村村头的黑板报上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用醒目的特大号黑体字写道:「吃个馒头竟花 2200 元」。

正文里说:「村民张某,来到食堂,仅仅是想吃个馒头。最后结帐的时候,他却要面对 2200 多元的天价账单!当张某质询食堂收费的时候,食堂经理竟然理直气壮地说,收费合理,计费无误!」看了这条新闻之后,村民们都气愤无比,异口同声地指责食堂黑心宰人。

八. 吃饭饿死

2009 年的一天,村民李四在食堂里吃饭,吃着吃着,忽然想起了前几天跟邻居因宅基地打架的事。他越想越气,竟然气得心脏病发作,倒地身亡。

李四的老婆孩子、三姑六舅、街坊邻居听说李四死在了食堂,赶忙扛着锄头锹镐,跑到食堂,让食堂赔钱。他们说:「在你们食堂吃饭时死了,所以就是被你们给活活饿死的!是你们没有尽到救饥扶饿的义务!」

瓷器村板报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了李四的家属,连夜赶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板报文章。文章说:「李某,一个身板硬朗的汉子,谈笑风生地走着进了食堂,一个小时后,却身躯冰冷地蒙着白被单,被抬了出来。他只是想来吃一碗白米饭,他的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着他。

他的儿子明天就要满 6 周岁了,李某早就答应儿子,要在家里陪他过 6 周岁生日,要送给他一本漫画书作礼物。然而,谁能想到,仅仅一顿饭的功夫,父亲与儿子,阴阳两隔。

刚买来的漫画书还在李某的衣兜里,还带着他的体温,但他再也不能亲手送给儿子了。他还有个 12 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李某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死后,谁来负担女儿的学费?恐怕女儿只能辍学,去城里打工,用她那双稚嫩的小手去赚钱养家……」

最后,文章义正词严地说道:「食堂,本来是救饥扶饿的神圣殿堂,现在却变成了要命的鬼门关,把顾客活活饿死。厨师的道德何在?服务员的良心何在?呜呼哀哉!呀买代!」

板报发表几个小时后,黑板周围的墙面上就写满了村民们义愤填膺的跟帖。村民们说:「把厨师捆起来,也让他活活饿死!」「把服务员千刀万剐,以告慰冤死的顾客!」「所谓食堂,就是榨干你的钱再把你活活饿死的地方!」

九. 天价芦笋

2010 年初,村广播站的记者小刘为了搜集新闻素材,开始调查食堂饭菜的原料价格。终于,在一个偏僻的深山林区,他发现农民出售鲜芦笋的价格只要 0.1 元一斤,而一盘烧芦笋在瓷器村食堂里却要卖到 10 元。

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个绝好的新闻素材!经过调查,他发现,农民以 0.1 元的价格把芦笋出售给本村蔬菜商,蔬菜商以 0.2 元的价格出售给乡蔬菜站,蔬菜站以 0.4 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商贸公司,蔬菜商贸公司以 0.8 元的价格发往各地的蔬菜商贸公司。

食堂本地的商贸公司以 0.8 元的价格购进后,以 1.6 元的价格出售给蔬菜批发站,蔬菜批发站以 3.2 元的价格出售给食堂;食堂制作烧芦笋这道菜时,还用到了肉和蘑菇,除去肉和蘑菇之后,芦笋折合 6.4 元。

看着这些数据,小刘有些失望,因为每个环节的毛利率都是 50%,食堂环节并不比其他环节的利润更大。而且,食堂还提供了高技术含量的烹饪和配套服务,烧芦笋的利润还要用于补贴廉价饭菜的亏损。

小刘又了解到,一个蔬菜推销员,收入相当于一个博士学历的厨师的几倍、十几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食堂应该不是获利最多的环节。最后他还发现,食堂大多数饭菜的加价率没有芦笋这么高,芦笋只是少数特例。小刘不禁发起愁来,这稿子该怎么写呢?广播站站长听了小刘的汇报之后,哈哈大笑:「这很容易写嘛!来,我教你。」

几天以后,题为《天价芦笋,百倍利润》的文章在村广播站播出了:「一斤芦笋的出厂价只要 1 角钱,但食堂卖给村民的价格却是 100 角!芦笋的价格暴涨了 100 倍!这天价的芦笋,简直比黄金还要暴利,比贩毒还要暴利啊!看到如此确凿的铁证,我们终于知道『吃饭贵』的原因是什么了!食堂本是公益机构,应以『救饥扶饿』为天职,但如今却成了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敛财致富的暴利机构,吃饭焉能不贵!」

这正义的声音,从村广播站的大喇叭里播出来,传到瓷器村的家家户户。村民们听到这「百倍利润」的芦笋,气得肺都要炸了,恨不能立刻把食堂砸了,把厨师、服务员、洗菜工们碎尸万段。

十. 女工喝水 330 公斤

2011 年,为了让村民们「明白消费」,村委会规定,食堂必须给顾客打印「收费明细」,要细到每种原料、每项服务。比如说,洗菜所用的水,不能直接摊到菜价中,而必须单独列在「水费」一栏中。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按村委会规定,需要多次浸泡清洗,以便除去农药、化肥,因此用的水比较多,平均每盘菜要用 5 升水。

村里有个女工,在食堂吃了一个月的饭,每天都要点两盘炒菠菜,因此每天都会用 10 升左右的洗菜水。再加上炒菜做饭过程中用到的水,每天的「收费明细」上总共会列出 11 升水。一个月下来,就是 330 升。

村板报组的组长听说了这件事,赶忙责令板报员小张写一篇文章,报道一下。

小张犯了难,对组长说:「每天用 11 升水,其中 10 升是洗菜的,很正常的嘛,有什么可报道的?」

组长启发道:「洗菜用 10 升水很正常,但如果喝 10 升水呢?还正常吗?每天总共 11 升水,听起来不多,但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是 330 升,就是 330 公斤!听起来多不多?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 330 公斤水吗?」

小张听完之后,豁然开朗,赶忙跑回去奋笔疾书。不多时,一篇义正词严、文采飞扬的文章诞生了。村头板报刊载了这篇文章,标题叫做《女工在食堂「被喝水」330 公斤》。

文章写道:某女工,仅仅是想吃一盘炒菠菜,但在最后结帐但时候,却看到收费明细清单上赫然写着「自来水 330 公斤」!一个女工的肚子里能装下 330 公斤自来水吗?食堂的乱收费已经到了不顾常识、不知廉耻的地步!

正巧,村里的「老大妈合唱团」正在村头排练红歌。团长张大妈看到板报标题后,都没看正文,就把嘴一撇,评论道:「不用问,肯定是食堂乱收费!」旁边的李大妈、刘大妈、赵大妈、王大妈纷纷附和:「对!肯定是乱收费!」

孙大爷、钱大爷遛早,路过板报墙,看了板报之后,用拐棍指着食堂方向,气呼呼地说道:「食堂太不象话了!人怎么能喝下 330 公斤自来水?拿我们当傻子呢?我们的眼光可是雪亮的!」

十一. 结局

村委会的大楼依然矗立着,村干部的生活依然滋润着。村民们依然自费掏钱吃饭,怨气冲天。食堂职工依然加班加点、累死累活、忍气挨骂。厨艺比较好的厨师,大都辞职改行,或者去别的村子当厨师了。

年轻人看到食堂里的工作状况和厨师的社会地位,也都不愿意学厨师专业。食堂里剩下的职工,因为待遇差、身体疲劳、心情憋闷,工作积极性也不高。因此,食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差,饭菜越来越难吃。

由于工作太繁忙、太劳累,后厨和前堂都经常出错,比如把盐当成白糖、把醋当成酱油、把菜上错桌、给顾客算错账。村民们当然因此更加痛恨食堂的厨师和服务员们。

村长的儿子在阿麦瑞克村读书毕业了,把户口留在了阿麦瑞克村。村长和媳妇带着金银细软,投奔儿子去了。跟村长有关系的人,诸如村长的小舅子、表弟、外甥,村长老婆的「相好的」,以及村长老婆的「相好的」的「相好」,都在村里的历次「民心工程」中发了大财,盖起了别墅,开上了豪车。

村民们依然觉得「吃饭难」「吃饭贵」。每次觉得心里堵得慌的时候,就跑到村头的板报墙前面,虔诚地拜读每天晚上准时更新的板报。读完板报,顿时觉得瓷器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子,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村民。当然,村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个可恨的食堂。

在茶余饭后,村民们经常会骂上几句:「他娘的!砸烂这个黑心食堂!打死这群黑心厨师!」。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瓷器村的「鸡的屁」已经跃居整个桃花源界 190 多个村的第二位,而对于村食堂的投入还不到前几名村庄的十分之一。为此,人们不由的发问,食堂的公益性如何保障?食堂的厨师怎么生存?村民和食堂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非常之复杂,但是你若是能品透「人血馒头」的来龙去脉,估计以上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 食堂更名为饭店

食堂、餐厅或者饭店,都是吃饭的地方,本质上没有区别,据说村委会为了便于管理,硬是下文件要求进行等级评审。通过评审活动,把这些昔日吃饭的场所分成三级九等(最基本的厨房属于一级丙等,最高级别的饭店则属于三级甲等)。

几个人搭伙吃饭的地方属于一级,一般命名为食堂,如河边食堂、山脚食堂、树洼食堂等,只能卖村委会限定的馒头、地瓜、咸菜等一百余种基本食物,只是村民觉得菜品单一,厨师也一般,多数经营一般。

对于那些人员集中的区域和村委各大班组所在地,因为就餐人数多,规模相对比较大,一般列为二级,如供销食堂、计划组食堂、养牛组食堂等,增加了花卷、油条、火烧等品种,吃饱不是问题而且品种丰富。

村食堂由于是村委会举办,归集体所有。厨师、硬件设施、餐具都是那些普通餐厅和食堂无法比较的,于是乎就被评为饭店,还是三级甲等。它不仅可以卖村子里所有食品,还可以卖外村进口的高端食品。和它并列的还有村大学附属饭店、村开发委饭店、村研究所饭店等等。当然,厨师以能到三级甲等饭店工作为荣,有钱有权的村民也首选三级甲等饭店用餐。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河边食堂还是三甲饭店,馒头咸菜等日常果腹食品的售价差异很小,于是导致了三甲饭店人满为患。花差不多的钱,谁不愿意去品尝名厨的手艺?同时,也导致了那些村民身边的一二级的食堂餐厅门可罗雀,甚至生存举步维艰。

2. 经费不够加成凑

生存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第一条路,瓷器饭店顶着公立三级甲等饭店的名义,却被推向了市场,他们想公益却无补助,想免费却有成本,想惠民却无能力,生存成了村办饭店的头等大事!

财大气粗的村委会不缺钱,但是对外村援助需要钱,礼仪活动需要钱,各级村官行政开支也需要钱。

为了不让饭店关门歇业,引起村民不满,村主任让村物价组发了一个红头文件,允许瓷器饭店出售的所有饭菜加收 15% 费用,以此补充饭店经费不足带来的缺口。

于是乎,原来 1 元的茶叶蛋摇身一变身价成为 1.15 元;曾经 20 元一斤的红烧肉顺理成章的收到了 23 元;至于那些身价百元的海参鲍鱼则纷纷加价几十元。外村出售超级汉堡仅为 5 元,而运到本村经过村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再加上一级、二级、三级批发零售商代理费达到了 43.5 元,加成 15% 后卖价为 50 元。

运行一段时间后,村民开始讨论,为何瓷器村「鸡的屁」已经跃居各村排名榜第二,反而出现了「吃饭难」「吃饭贵」现象?得知消息的村主任很担心,悄悄安排村会计用自己的微信号「瓷器爆料」发布了《加成 15% 背后的那些事儿……》。

一时间,瓷都民主生活报、民生参考时报、瓷器新闻周刊纷纷发表首席记者署名文章,质疑《外村 5 元的超级汉堡,本村饭店竟卖 50 元》。村民们见报后,无不辱骂村饭店是多么黑,厨师是一群披着白衣的狼!感叹,难怪厨师经常向自己积贫积弱的老母推荐汉堡,还说什么补充能量、有益消化、补充营养,它还能比得上老人吃地瓜叶子养生?

3. 人血馒头的诞生

在市场化浪潮中,饭店不得不想着办法来维持生计,免得年轻村民不愿学厨师,年老的厨师离职跑到外村去谋生。村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和桃花源界知名村庄接轨,唯有餐饮业发展的不理想。村委会当然不能背负「不重视民生」的骂名,于是村主任召集对食堂有管辖权的生产组、食药组、物价组等研究对策。

生产组,管理着本村所有餐饮单位的食材生产和供应,有的生产队专门生产馒头,有的专门做花卷,还有的专职腌咸菜。当然,利润高的更受欢迎。

食药组,管理着本村餐饮行业,对于食堂、餐厅、饭店具有一票否决权,哪些馒头能在哪级卖,都是它说了算。厨师也归它管理,要求厨师定期考试、培训、继续教育等,近期还照搬了外村先进的「厨师规培」政策。

物价组,管理着本村所有餐饮单位的食堂、餐厅和饭店的价格。比如有个词「降价死」,部分村民爱吃的葱花饼,成本需要 5 毛,而物价组一拍脑袋由 9 毛降为 6 毛。本来销量就小,加上税费、运输、人工等成本,核算后发现不挣钱,于是停产了。价格是降低了,可惜此物却消失,花大价钱也买不到!

村主任开会研究的事,岂能儿戏?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生产组下属的一个生产队蒸出来一锅红馒头,为了打开市场、扩展销路、振兴生产队的经济,他们正四处公关。

村主任得知这一消息,高兴的喜出望外,当然他不会让任何人从表面看出他的情绪波动。他安排村会计专门去找生产组长,鼓励其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生产组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接到了生产队递上来的《「养生红馒头」村内市场调研报告》,他懒懒的瞅了一眼报告,刚要扔,突然一拍脑袋,自言自语:「放开手脚,解放思想!」

4. 人血馒头走向饭店

瓷器饭店生存事儿小,瓷器村民吃饭事儿大!为了做好民生课题,村主任再次组织改革大会,成立餐饮改革办公室。一次会后,改革办的成员都收到一份《「养生红馒头」市场调研报告》,食药组组长看完报告后骂道:「简直一派胡言,明明是普通馒头,却偏偏说对什么人都有好处。『对什么人都有好处,就是对谁都没有好处』」。物价组长根本就看不懂,随手扔进垃圾桶。

骂归骂,食药组长一直在回味今天村主任的讲话精神,到底怎么做才算敢想敢干?就在此时传来敲门声,透过猫眼一看是生产队长戴着眼镜低头哈腰的站在门口。打开门,发现边上还站着老同事生产组长,于是谦让进来。

送走他们,食药组长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就大笔一挥,在《关于将「养生馒头」列入三甲饭店出售的请示》写下了两个字「同意」!

5. 人血馒头的定价

自从养生馒头得到了食药组的上市许可,瓷器村的各大媒体经常看到一些报道,如《自从吃了养生馒头,腰不酸、眼不花、腿也不抽筋了!》、《吃了养生馒头,长得更高、更壮、更英俊!》……

馒头就是馒头,它能怎么养生?按照瓷器村餐饮管理规定,馒头统一零售价就是 1 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养生红馒头的生产者,请了大量的营销专家、市场专家、风水专家共同研究,准备选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以便于让所有村民有一个深刻印象。历经多次研讨,最终确定为「人血馒头」。经过精细包装,还做出了各种型号和样式。

与此同时,生产组的公关人员最终以公司 10% 的股权从物价组长那里换回了一纸文件《关于确定「人血馒头」等若干价格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就是「人血馒头不是一般的馒头,饭店销售不得高于 115 元。」

6. 市场的爆棚

人血馒头,当然不是人血制造。但是这个名字一看就是非常专业,只是没有提及它到底适合哪类人群食用?有何具体好处?外村是否食适用?

说明书是这么写的:

人血馒头,选自天山深处青稞面粉制作,添加进口淀粉、蛋白质、脂肪酸等,经特殊工艺提炼而成!对于那些胖子,少吃一点有利于减肥;对于那些瘦子,多吃一点有利于长肉;对于高个子,吃上它有利于长得更壮实;对于矮个子,配合增高药吃下去或许能长个。女人配合减肥药,有利于瘦身健美;男士配合体育锻炼,有利于塑形健美。

人血馒头,如同星星之火,逐步在瓷器村呈现燎原之势。

外村都以面包、烤肉、土豆等为主食,除了瓷器村很少人吃馒头,更鲜有人知道人血馒头是怎么回事。按照外村的经验,没有人血馒头胖的也能减肥,瘦的也能增重,高的照样长结实,矮的也可能再长高。人血馒头由于没有循证营养学的证据,还被冠以「辅助食品」的定义。

但是,毕竟基层的厨师多是老实巴交的人,他们认为虽然没有得到循证营养学的证据,但是既然村生产组生产、食药组批准、物价组还定了高价,对于食客一定好处多多,而且很多人看了广告主动要求吃「人血馒头」。

此时,村委会主任终于睡了一个安稳觉。

前方探子报信,馒头进入饭店后虽然售价高达 115 元却销路很火。厨师们还从中得到每个馒头 5 元钱的提成。厨师工资虽然在全村排名落后,但是加上这些「灰色收入」,生存已经不是问题。

几年后,人血馒头成为各大饭店的主要收入。

7. 退出历史舞台

人血馒头问世以来,受到了村委会、村主任、食药组、生产组、物价组和饭店的高度重视。只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村民意识的提高,已经开始有人质疑,为何人血馒头在外村不被欢迎?为何它没有循证营养学证据?里面是不是有无限黑洞?

更可怕的是有内部人士爆料,一个人血馒头在饭店卖 115 元(含成本 5 元,公关费 30 元,代理费 10 元,运输费 10 元,生产队利润 10 元,税 30 元,厨师提成 5 元,饭店加成 15 元),不过是一种辅助食品。

天呐,这个价值 115 元的人血馒头,成本仅有 5 元!有黑幕!

沸沸扬扬的社会议论之后,因为人血馒头的决策存在黑幕,经村集体打黑除恶办公室研究部署,生产组长、食药组长、物价组长等人先后落马。

村委会为了平息事态,多次发文件要求限制人血馒头的销售,还联合饭店报销协会限制报销,要求各饭店餐饮费中人血馒头的比例不得高于 20%,否则不予其它补助。

无奈,人血馒头经营这么多年,里面已经结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有碍稳定。

8. 苦逼的厨师

近期,瓷器村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公立餐饮业改革,降低了餐具使用费,取消了 15% 的加成,提高了厨师技术服务费,以弥补缺口。似乎厨师的春天来了,技术更值钱了。在厨师们欢欣鼓舞之际,有关方面正在推动一项更大的动作,全面围剿人血馒头,逼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尽管厨师的收入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公立食堂的补助也尚未到位,更多的猫腻还没有公开。为了改革的需要,村委会权衡再三,默许瓷都民主生活报、民生参考时报、瓷器新闻周刊等媒体进行爆料《某某厨师因为依靠人血馒头开提成,被批捕》、《某饭店采购班长因人血馒头回扣被调查》……

普通村民又沸腾了,115 元的人血馒头原来故事那么多,厨师还从中拿了 5 元的提成。加上多年的媒体渲染,瓷器村村民一致认为瓷器饭店是黑店,厨师是一群穿着白衣的魔鬼!

就这样,瓷器饭店始终保持公益性,厨师也没有饿死。只是打厨师、骂厨师、杀厨师在瓷器村屡见不鲜。

提交: abfd550b   环境: production   Hugo: 0.140.2   时间: 1737175888051589   语言: zh-cn
作者对于因使用或解读所提供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